宣教之愛(上) 林治平 2006.04.16
講壇 宣教之愛(上) 林治平 2006.04.16
讀經:約書亞記廿四章15節
第一個宣教士馬里遜在1807年進到中國,他是英國人。到中國,坐船就要九個月,而且無法從英國直接來。為什麼呢?當時中英之間的交通是透過東印度公司,東印度公司拒絕宣教士搭乘他們的船,因為宣教士來,對他們的貿易不利。所以馬里遜受神呼召的時候,就坐船跑到美國,再從美國輾轉搭船到中國,行程非常艱苦。1807年9月到中國以後,沒有辦法進廣州,因為當時中國是完全封鎖的。所有的外國人,唯一可能的管道就是澳門。澳門屬於葡萄牙管轄,葡萄牙是天主教國家,也不歡迎基督教宣教士,馬里遜遭遇非常大的困境才到中國。

馬里遜不僅是一個宣教士,更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有偉大的貢獻,譬如說:他編了第一本中文字典;讓以後的人在研究中文的時候會非常的方便。他蒐集了很多中國的書,把這批書運回了英國,一直到現在這批書還在英國,研究漢學的人都會去找這套書,這一些書現在連中國都沒有了。除了編字典以外,他印刷出版了第一本翻譯聖經,辦了第一所學校「英華書院」,這學院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非常大。他也出版了中國報業史上第一份報紙叫作「查世俗每月統計傳」,當時還沒有「雜誌」這個名稱,是我們中國的第一份算是雜誌報紙型的刊物。所以,馬里遜的貢獻實在是不得了!可是他在中國是非常孤獨、寂寞的;他到達中國以後,沒有地方住,非常孤獨地躲在一個貨艙的裡面,在貨艙的底下讀書,那個時候洋人不准學中文,中國人也不准教洋人中文,如果中國人去教洋人中文的話那就是「漢奸」,漢奸就要砍頭、斬立決!所以馬里遜所面臨到的環境是非常險惡、痛苦、孤獨的。他25歲到中國,還沒有結婚。結婚以後,夫妻健康就不好,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健康當然不好。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就過世了,馬里遜非常傷心。然後第二個孩子出生、第三個孩子出生以後,他太太的健康就沒辦法維持,只好把太太送回英國去,又孤孤單單一個人在中國工作了六年,在這六年當中他就開始從事聖經的翻譯。根本沒有辦法接觸到中國人,傳道沒有效果,七年只有一個人信主。人們嘲笑他:「你以為你一個人就能改變這個古老的帝國嗎?」馬里遜回答說:「我不認為我可以,但是我相信上帝可以!」他的太太生第四個孩子時,因產難太太與孩子一起過世。他第一個孩子死的時候,他找不到地方可以埋他的孩子,那是一種非常悽慘、悽涼的狀況,可是馬里遜還是堅持不離開中國,直到等了多年後有第二個宣教士來到中國。他非常的興奮,覺得可以不再孤單的一個人工作了。但是沒有想到這位宣教士連澳門都不能待,怎麼辦呢?他就跑到麻六甲,就是現在的馬來西亞,他跑到麻六甲去建立一個宣教基地來進行對中國的宣教。

2004年,中國大陸出版了一本書,標題叫作「帶著愛來中國--戴德生傳」。這一本書寫的是什麼呢?是戴德生32歲以前的自傳,從他出生到組成內地會。內地會後來成為中國最大的差會,差遣了上千的宣教士到中國來做宣教工作。現在戴德生已有五代在中國做宣教士,是連續五代在中國做宣教士,我們叫做戴氏家族。從戴德生的祖父開始,有一次他在田間默想時想到一節聖經,就是我們剛剛唸過的「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他說:「我要怎麼事奉耶和華?我的家要怎麼事奉耶和華?」就在田間禱告,思想將來要怎樣成為事奉耶和華的家族。他一想就忘記了那天是他結婚的日子。等他想起來,才趕快跑到教會去結婚。「至於我和我家」深深地抓到了戴德生祖父的心靈,這個戴氏家族一直到今天,成為宣教史上一個非常奇妙的家族。戴德生二十多歲到中國,老年死在湖南長沙,他的第二代----戴純仁、戴純義都到中國來做宣教士,第三代就是戴永勉,來到台灣成立了高雄的聖光神學院,之後戴紹曾來到台灣,創辦了中華福音神學院,現在是第五代戴繼宗繼續在花蓮宣教。戴德生曾說:「如果我有千條性命,不會留下一條不給中國;如果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

戴德生為了向中國人傳福音,他堅持進到中國就要成為中國人。所以,他金髮染成黑髮。那時候染頭髮是不簡單的,戴德森在他的回憶錄裡面,講到他當時染頭髮染得滿頭受傷的境況。他為了要穿上中國的服裝被英國的社會不諒解,包括最愛他的妺妹都不能了解。戴德生除了穿中國人的服裝,還留辮子,過最簡樸的生活。後來戴德生的健康崩潰,回到英國,他朝思暮想眼前浮現的都是中國人的臉孔。在「中國的屬靈需要」一書中他形容中國人,他說:「你站在那邊不動,讓中國人一個一個地排隊從你眼前走過去,不停地走,要走多久呢?要走十七年零三個月才能走完。」你看中國人有多少!那時候中國人大概只有四億,現在中國人是十幾億的人口,要走更久了。有一天他在海邊走的時候,上帝跟他說:「你現在所需要的就是順服!」他過去是為別人禱告,現在要為自己禱告,當他一旦明白這道理以後,他身上的病痛豁然痊癒,整個心靈被打開。後來他跑到倫敦的銀行,開了一個戶頭「中國內地會」,存了十英磅,這是中國內地會的開始。十英磅怎麼可能向中國大陸傳福音,但是戴德生在他的日記寫說:「我存下去是十英磅,加上上帝所有的應許。」1865年內地會是以十個英磅開始它的工作一直到今天,內地會的工作依然在世界各地蓬勃的發展。

其實不僅是戴家,他親戚家也都是這樣。劍橋七傑都是最優秀的學生,他們都穿上中國的衣服,戴上中國的瓜皮小帽,進到中國宣教,在山西、四川、西藏,最窮苦、最偏遠的地方宣教。因為愈偏遠、窮苦的人,愈需要福音。在宣教史中,開封有個金大夫,金家是做醫生的,這個金家的爸爸、媽媽非常有心於做福音工作,他們禱告求主差遣更多的人能夠進到中國,能夠進到世界各地做宣教士,最後他們的禱告蒙垂聽,上帝把他們兒子、女兒都差去做宣教士。戴德生自己到中國,還希望他的妹妹、妹夫也到中國。戴德生與妹妹感情非常好,戴德生在靈性的成長方面,妹妹幫了很大的忙。戴德生在十七歲之前有一段時間是所謂叛逆期,離開了教會,他的妹妹、媽媽為他迫切地禱告,後來戴德生終於又回來了。在戴德生做宣教士的工作差不多十年以後,他的妹妹和妹夫仍就在英國,成為倫敦內地會的總幹事,用心經營、管理,全心全意支持內地會在英國本部的事工。如果沒有這一對夫婦,就沒有今天的內地會,他們推廣內地會的異象、爭取奉獻、培訓所有的宣教士,內地會上千宣教士都先經過他們篩選、培訓。(待續)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