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的生活(下) 饒孝楫 2007.06.17
講壇 信望愛的生活(下) 饒孝楫 2007.06.17
讀經:希伯來書十章19-25節
信心的生活
信心是生活的把握,有信心的人他的人生是有把握的。希伯來書說:「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信有神,我們大概都信;作者舉了舊約許多例子,說他們因著信就如何如何,為信心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他們相信這位神,也相信跟隨主、信靠神、將自己生命的主權交給神,一切都不會錯;但這不是說交給上帝就一切順利、一切都能滿足我的需要。我們的信仰是來到神面前尋求衪、順服衪;而不是尋求我的意願、滿足我的欲望;我們是以衪為神,尊衪為主。作者所舉出的人物例子都是受了很大的苦難,有被鋸子鋸死、有被石頭打死……他們遭遇到多少的苦難,可是因著信就度過一切艱難。所以,「信」不是信神要聽從我的禱告、滿足我的欲望;而是相信我所信的神是主宰,我的人生願意順服衪,我知道衪無論如何帶領我,衪絕不會錯!所以有信心的人是有把握的。

有時候我們會說:「主啊!我信不足,我的信心不夠,不是你不好,是我不好,我就是沒信心。」聖經上說我們雖然沒有見過衪,卻是愛衪,如今雖不得見,卻因信衪,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我們對這位上帝,雖沒有看見衪,我們是信衪的。信心的特點就是看不見,有看見就不叫做信心。耶穌復活後向門徒顯現,多馬那一天剛好不在,別人告訴他,他說「除非我親眼看見,我若沒看見,我絕不信;除非我的手探入衪手中的釘痕、摸到衪肋旁的傷,我總不信。」耶穌第二次顯現,多馬也在,衪就對多馬說「伸出你的手摸我的釘痕、肋旁的傷」。多馬看了跪下說「我的主、我的神」。耶穌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沒有看見就信才是真正的信。我們沒有看見神,但我相信聖經所啟示的、我所經歷的、教會眾弟兄姊妹所傳揚的這位神是又真又活的神。

我們會對人有信心、對制度有信心……就是對上帝沒有信心,然後說:「主啊,求你赦免,是我不好。」那實際不就是說上帝是不可信的。如果是可信的,就將生命的主權交給衪!信心的道路是一條有把握的道路,因為耶穌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所以我們在信心中往前走。

盼望的生活
第12章講的是盼望。我們有這麼多信心的見證人圍繞在四周,我們就知道自己不是孤單而行,我們要靠主的恩典,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有盼望,是「奔」一個路程,是一個有盼望的前程,是一個奔跑的人生。沒有盼望的人是過著「散步」的人生,因為前面的盼望、永恆的盼望、神呼召的盼望對他而言沒有吸引力;世上的事吸引他,所以他在那兒散步。一個賽跑的人要脫去一切纏累,不是說不可以有世俗的責任,但不可讓它變成我們的纏累,把我們的心蒙住了。求主讓我們脫去一切的纏累,放下各樣的重擔,奔跑擺在前頭的路程。賽跑的人定睛於終線,全力以赴,有盼望的人生是有動力的,有動力就是往前跑,不是散步。

今天的基督徒好像對未來的盼望沒什麼興趣,對週遭的事物興趣卻很濃。我不是說不管週遭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將來永恆的盼望。今天我們若不知道天上恩召的指望、不知道這盼望是多麼美好,我們若沒有堅持這個盼望到底,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散漫的人生,我們基督徒的人生就是一個脆弱的基督徒人生。求主讓我們看見盼望。因而接下來就講到管教,其實這字的含意是紀律、訓練。為了一個盼望、為要達到目的,所以要受訓練,受訓練是達到目的必經的結果。凡訓練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有盼望的人生才有動力,才會受訓練。我們今天因為對永恆的事有盼望,所以在地上會遭遇一些熬煉,沒有膽怯、沒有懼怕、沒有埋怨,因為我們知道那是達到將來永恆盼望所必須經過的一個操練。從外在來看是很辛苦,但是達到目的、經過這樣的操練,靈命可以達到爐火純青,最後能夠達到神所喜悅的境界,這些都是在盼望中帶來的動力。

愛心的生活
信心是生命的把握,盼望是生命的動力,愛心是生命的內涵。怎麼樣的人生是有內容的?愛!愛是唯一的內容,愛是存到永恆的。聖經上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就是愛,愛是永恆的。到有一天我們見到主、基督再來的時候,信心的工作已經結束,盼望的期待也已經達到,但愛是永遠存在的,因為神就是愛。我們將來永永遠遠在愛中,我們現在是預嚐愛的滋味,所以希伯來書第13章就講到愛。

哥林多前書第13章是愛的篇章,它說若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真正的生命內涵是愛,我們若愛,我們也享受愛,我們就活在愛中,那是一個最豐富的生命,教會團契的關係就是愛的分享。但願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堅強我們的信心,持守我們的盼望,實踐愛心在我們的教會團契小組中。(三月十八日李文英記錄)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