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一1-二46 2009.03.30-2009.04.05
靈修默想題目─列王紀上 程世光 長老/提供

列王紀上簡介:主要記載所羅門王的富強;他死後國家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北國、南國初期幾個王和先知以利亞的工作。內容可分兩段:所羅門的昇平之治(1~11章)、南北國分裂八十年(12~22章)
列王紀上的主題可定為神是歷史的主宰。國家的興衰、朝代的更替、君王的存廢和戰爭的勝敗都在於神。國家興衰的關鍵在君王,好王國家好,壞王國家壞。好王以大衛為標準,壞王以耶羅波安為標準。

3/30 一 列王紀上一1~10  
一、v1~4大衛老邁有什麼困難?臣僕怎樣安排?我用心服事家中長輩嗎?
A:大衛雖用被遮蓋,仍不覺暖。臣僕就找一個童女睡在他懷中,使他得暖。
二、v5 ~10大衛老邁不能照常行事,亞多尼雅趁機作什麼?v7哪些人附從他?v8哪些人不順從?我明辨是非,支持義人嗎?
A:亞多尼亞預備車輛、馬兵和五十人在他前頭奔走,為作王造勢。v7約押和祭司亞比亞他順從他。v8但祭司撒督、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先知拿單、示每、利以和大衛的勇士都不順從。

3/31 二 列王紀上一11~31
一、v11~27先知拿單怎樣處理亞多尼雅的造勢?目的是什麼?我仗義執言嗎?
A:拿單告訴拔示巴亞多尼雅自立為王的事,要她進去見大衛王,隨後他也進去證實,請大衛按照誓言立所羅門接續王位。如此,可以保全拔示巴和所羅門的性命,國家也不致落入爭權的混亂。
二、v28~31大衛得知實情後,怎樣處理?我知道神的心意後,立刻去作嗎?
A:v28~31大衛就叫拔示巴來,在神面前起誓:他必按照誓言而行,當天就使所羅門接續王位。

4/1 三 列王紀上一32~53
一、v32~48在大衛王的安排下,怎樣立所羅門接續國位?我求主賜我智慧,化解黨派相爭,使合神心意的權柄建立穩固嗎?
A:祭司撒督、先知拿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和基利提人、比利提人都陪同所羅門騎著大衛王的騾子下到基訓。祭司就膏所羅門,人就吹角,眾民跟隨所羅門上來。王的臣僕來祝福,大衛王也為所羅門接續王位,稱頌神。
二、v49~53確知所羅門作王,亞多尼雅和他的擁護者有什麼反應?我拒絕惡人惡事,逃避紛爭災禍嗎?
A:亞多尼雅的擁護者就都驚懼,起來四散。亞多尼雅懼怕所羅門,就去抓住祭壇的角。最後,在所羅門的警告下回家去。

4/2 四 列王紀上二1~12
一、v1~3大衛臨終前,怎樣勉勵所羅門?v4他強調什麼?我一生遵行神的話嗎?
A:你當剛強作大丈夫,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照摩西律法上所寫的行主的道,謹守他的律例、誡命、典章、法度,這樣你無論作什麼事,不拘往何處去,盡都亨通。v4耶和華必成就所應許的話。
二、v5~9約押、巴西萊和示每未了之事應怎樣處理?我按公義處事嗎?
A:約押在太平之時,流押尼珥和亞瑪撒的血;示每在大衛落難時,咒罵大衛;要用智慧按公義處理,不容他們白頭離世。巴西萊恩待大衛,當報答之。

4/3 五 列王紀上二13~25
一、v15亞多尼雅的看法和祈求,錯在那裡?我按照神的話或己意思想?
A:國位權柄出於耶和華,並不是按長幼次序得著;並且以色列眾人並未擁護他。他以為求賜亞比煞為妻,所羅門不知道他的動機,一定會答應。
二、v22所羅門怎樣認定亞多尼雅的請求?v25採取什麼行動?我容許錯誤嗎?
A:亞比煞是大衛王的妃嬪,求前王的妃嬪等於求國位,這是亞多尼雅心有未甘,仍想奪王位。v25所羅門就差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將亞多尼雅殺死。

4/4 六 列王紀上二26~35
一、v26為什麼亞比亞他本是該死的?為什麼不殺他?v27他受什麼處罰?我敬
畏主,遠離惡事錯誤嗎?
A:亞比亞他支持亞多尼雅奪取王位,陰謀叛亂,本為死罪,但因與大衛同受苦難,免去一死。v27他被革除祭司職位,就回到家鄉亞拿突。
二、v28約押為什麼逃?v32為什麼被殺?我看重公義、善良超過利害得失嗎?
A:約押自知有罪,趕緊逃。v32因他殺了比他又義又好的人:押尼珥和亞瑪撒。

4/5 日 列王紀上二36~46
一、所羅門怎樣警告示每?v38示每如何回覆?我適時提醒警戒嗎?帖前五14。
A:限制示每住在在耶路撒冷,他何日過汲淪溪何日必死。v38示每知道因著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已被盯上,就答應遵照而行。
二、v39~43示每有什麼錯誤?v44示每又按什麼罪受罰?v46除去惡人,結果如何?我為國家祈禱,使公義伸張,國家安定嗎?
A:示每違背承諾出耶路撒冷。v44示每承擔昔日咒罵大衛的罪惡。v46示每被殺,惡人都受到該受的報應,公義伸張,所羅門的國位堅立。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