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把最好的給了我 陳雪滿 2016.07.17
葡枝園地 神把最好的給了我 陳雪滿 2016.07.17

過農曆年前,你就開始有腹脹、消化不良的現象,但我們還是過了一個很愉快的年,你的兄弟、姐妹大家在君悅買了一桌酒席,一起過的。

年後,去看醫生,照了胃鏡,發現胃到十二指腸的地方仍有未消化的食物阻塞,我被醫生叫進去看顯示幕,我就有點擔心了,2月15日入院做更多的檢查,你才告訴我最後一次的胃鏡是五年前照的,以後每年都只照腸鏡,因為糞便檢查並無潛血,你也從未胃痛過,加上醫生只叫你做腸鏡,你是很合作的病人,所以從未想到腸胃鏡一起做。

治療中,你很樂觀,我也這樣安慰你:我們把「它」當作一種慢性病來醫治,現在得這種病的人滿街跑,大家都在跟這種病做「競走」!你也同意我的看法,你還寫了一張清單,把想要帶我去的地方列了出來(其實我們已經走了不少國家,旅行和美食是你所愛!)清單中包括了湖南,你說,要帶Steve領養的孫女Carina去看看她的家鄉。

做醫生的女兒和主治醫生通過長途電話後,就一直不看好病情。胃和肝在美國比較少見,所以她的不樂觀是有理由的。但我的直覺告訴我,沒問題的,你這麼健碩的人,每天清晨出去一個小時的散步。你的問題在於血壓和心臟,胃應該是我的管轄領域。孩子們、孫子們開始分四批回來看你,我們原本就有7月份要回美國跟他們相聚的計劃,我還說:爸爸生病,多了4次相聚的Bonus!

女兒一直警告我,要有心理準備,並且要我告訴你也要有心理準備。我知道,你不會在意得甚麼病,你跟我想的一樣「再不濟,就跟『它』競走唄!」

治療中,我開始發現沒有我想像的簡單,時常有進三步、退兩步的感覺,治療很慢,這中間腎功能還曾急速的衰竭過。雖然期間有回家休養住過些許時間。接著,就是病菌的一再感染,你最後是因為感染而走的。

兒子趕在你走的當天清晨7:00到,你已陷入昏迷,呼吸急促,我們分別在你耳邊輕聲的呼喚,但你還是走了,走得很平靜、很安詳。

我回想我這樣一個不堪的人,神卻把最好的男人給了我,你寵我、疼我,任我無理取鬧總不生氣,我常想,這要多大的愛與包容呀!我這個上教堂,開放家庭給小組聚會的大姐,常被組員們取笑「吳哥和陳姐的互動真可愛!」其實,他們是在講我的任性!和你的大度!

我以你為榮,是因為你除了旅行外,居家生活都很樸實,你寧可把錢給需要的人,也很少花在自己身上。我以你為傲,是因為你守住原則,也不怕得罪人。我還常常希望你能妥協一些,你說「那不是妥協,那是和稀泥」,我呢,就常常做一些你不「和稀泥」的事和守不住你原則的小女子!

在教會,大家叫你「吳哥」;在扶輪,大家叫你「PDG」。有一次跟美國的扶輪朋友相聚,提起台灣對Past District Governor的謔稱是Permanent Dinner Guest,因為常常被邀吃飯,美國朋友則笑著說:他們不要我們管事太多,叫我們「Past、Dead、Gone」。在我心中,你永遠不會是美國人口中的PDG,你是我的至愛、我的寶,沒有你的日子,真的是很難獨處,因為我們很少單獨行事,澳洲的Allen稱謂我們為「Perfectly Matched Couple」,Daddy,你是我的Match,怎麼先走了呢?

我也知道,我們會再相聚。你去的地方是一個好的無比的地方,你在世的日子有這麼多人愛你,我和孩子們也以你為傲。Daddy,你有一個精彩的人生!

最重要的是「神」好愛你,病中,我們每天播放聖詩、念經文、禱告,信心滿滿的與神親近。在尋找看護的過程中,神派了Anna來,她的護理常識不比醫院的護理師差,最重要的是她用愛心在照顧你,她是神派來的天使,這是見證一。當你血氧下降時也是Anna發現的,他們匆匆推你到ICU時,原來的病房須要清空,東西實在太多,外面又是傾盆大雨,沈長老和師母及時的到來幫助了我們,天空還放晴,為了讓我們可以卸下所有用品的那個時辰,這是見證二。當血氧一直上不來時,醫生告訴我可能有插管的需要。我打電話問在美國的女兒,她說這應該由你來決定,你說:醫生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我一直求神,後來血氧上來了,沒有插管的必要,幾天後我們還由ICU轉回普通病房,是見證三。危急時兒子從美國趕在你走前10個小時到,告訴了你好多他平時沒有講過的貼心話(他在美國教會被選立長老),我因為有他在身旁,得到不少安慰,這是見證四。神愛你,非常非常的愛你;我也愛你,非常非常的愛你,我跟你說過:嫁給你,是神給的最好的禮物,神雖然暫時把這份禮物拿走,但我們會再相見的,OK?
I love you dearly, Daddy,I miss you!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