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十五13-十七29 2020.04.13-2020.04.19
靈修默想題目─撒母耳記下

4/13一 撒母耳記下十五章13~23 大衛攜眷逃離
一、v13大衛得到什麼消息?v14作什麼決定?理由是什麼?v15臣僕態度如何?在危急時,我冷靜依靠神,作正確的決定嗎?我平常就善待他人嗎?
答:以色列人的心都歸向押沙龍了。v14大衛決定起來逃走。因為從希伯崙到耶路撒冷約30公里,不到一天的路程。大衛已經來不及結集軍兵對抗(以色列沒有常備軍隊)。v15臣僕都願順行大衛的決定,一同逃亡,共赴苦難。

二、v19大衛怎樣為以太著想?以太怎樣回應?我在困難中,仍為他人著想嗎?
答:以太是外邦逃來的,可以與新王同住或回本地,不忍心以太一同飄流受苦。以太起誓無論生死,跟隨大衛到底。

4/14二 撒母耳記下十五章24~37 危急時,大衛上山敬拜神
一、大衛為什麼要求把約櫃抬回耶路撒冷?v27、28與祭司撒督有什麼約定?在遭難的日子,我仍看重,並順服神的旨意嗎?我相信神是公平、公義的嗎?
答:大衛認為他若在耶和華眼前蒙恩,神必使他回來再見約櫃和神的居所。若神不喜悅,也願順服神的意旨。v27~28差人報信,大衛在曠野的渡口等候。

二、大衛得知亞希多弗也在叛黨中,立刻作什麼?以後,遇見了誰?對他有什麼要求?我聽見壞消息時,馬上禱告嗎?我平常就熟悉怎樣禱告嗎?
答:禱告,求神使亞希多弗的計謀變為愚拙。以後,遇見戶篩。大衛請戶篩詐歸押沙龍,破壞亞希多弗的計謀,並差人報信。

4/15三 撒母耳記下十六章1~4 洗巴詭詐得利益
一、洗巴帶什麼迎接大衛?v3怎樣回答有關米非波設的問題?我利用機會,詭詐得利益嗎?參箴廿一6,詩五五23。
答:洗巴帶兩匹驢,馱著二百麵餅、一百葡萄餅、一百果餅和一皮袋酒。v3米非波設仍在耶路撒冷,因他說以色列人必將我父的國歸還我。

二、v4大衛作什麼決定?為什麼作這決定?我疲乏時,避免作重大決定嗎?我把事情查清楚後,再作決定嗎?
答:v4凡屬米非波設的都歸洗巴。因為洗巴在大衛逃難時,仍擁護大衛,以食物牲口支援大衛,而米非波設蒙受大衛的恩惠,竟仍想作王。

4/16四 撒母耳記下十六章5~14 大衛寬容示每的咒罵
一、示每是哪一族人?怎樣攻擊、毀謗大衛?我趁機毀謗、中傷人嗎?
答:示每是掃羅族。他拿石頭丟大衛,咒罵大衛:你這流人血的壞人…你流掃羅全家的血,接續他作王,耶和華把這罪歸在你身上,將國交給你兒子押沙龍…。

二、亞比篩提議作什麼?大衛怎樣回答?參詩十六8。我把神擺在面前,接受無理對待,學習功課嗎?
答:亞比篩提議去殺死示每。大衛不許,認定示每這樣咒罵,是因耶和華吩咐他說:你要如此咒罵大衛。大衛忍耐不報復,因他認定這是耶和華的意思。

4/17五 撒母耳記下十六章15~22 戶篩假意效忠押沙龍
一、戶篩是大衛的朋友,怎樣化解押沙龍的懷疑?我化解懷疑,建立信任嗎?
答:戶篩先主動去見押沙龍,說:願王萬歲,表示效忠。他再進一步表態擁護以色列眾人所揀選的王,要服事前王的兒子。

二、亞希多弗出什麼主意?有什麼目的?參耶十七9。我為私利設定惡謀嗎?
答:押沙龍與大衛王所留下來的妃嬪,公開淫亂。如此,大衛王必定憎惡他,而跟隨他的人知道他們無法再與大衛和好,沒有退路,只能跟定押沙龍。

4/18六 撒母耳記下十七章1~14 戶篩破壞亞希多弗計策
一、亞希多弗出什麼主意?v4押沙龍和長老認為如何?再問誰的意見?v14結果如何?在危急困難之時,我相信一生的遭遇是在神手中嗎?
答:由他挑選精兵,趁大衛疲乏驚惶時追擊。只殺大衛,招降眾民。v4押沙龍和長老都接受,再問戶篩後,卻拒絕亞希多弗。因耶和華定意降禍與押沙龍。

二、戶篩認為大衛和跟隨者是怎樣的人?現在心境如何?應採什麼戰術?由誰率領出戰?對押沙龍有何好處?我求神賜我智慧,了解人性,有效事奉嗎?
答:大衛和跟隨者都是勇士英雄,現在心裡惱怒,不宜交戰。應該採取以眾擊寡戰術,由押沙龍率領出戰。如此,押沙龍是統帥,勝利的功勞是押沙龍的。但亞希多弗的策略若成,功勞是亞希多弗的。

4/19日 撒母耳記下十七章15~29 戶篩傳報大衛過河躲避
一、戶篩把消息告訴誰?再由誰去傳?又由誰去報信?經過誰幫忙才報信給大衛王?我有同心的同工、團隊,一起完成聖工嗎?
答:戶篩把消息告訴祭司撒督和亞比亞他,再由一個使女出城傳信。又由約拿單和亞希瑪斯去報信,經婦人的幫忙,才報信給大衛。

二、v23亞希多弗看見事情發展如何?作什麼決定?結果如何?我拒絕惡人、惡事嗎?參詩卅四21。
答:亞希多弗見押沙龍不從他的計謀,知大勢已去。他就備上驢回本城;到了家,留下遺言,便自殺而死。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