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九11-十36 2020.08.17-2020.08.23
靈修默想題目─列王紀下

列王紀上下記載以色列和猶大諸王的事蹟。請留意在惡人橫行、勾心鬥角的權力爭奪中,神仍然掌權,神的話一一實現。那些真誠順服神的人是有福的。

8/17一 列王紀下九章11~16 眾軍長擁護耶戶作王
一、v11耶戶怎樣回答眾軍長的問題?v12他們要求什麼答案?耶戶誠實回答後,結果如何?我相信神的話,並願真誠待人嗎?
答:耶戶敷衍他們說:你們認得那人,也知道他說什麼。v12眾軍長要求據實以告。他們知道耶和華的話後,就急忙擁立耶戶,吹角宣告:耶戶作王了。

二、v14、15耶戶怎能取得軍權,背叛約蘭王?v15、16耶戶受擁作王後,首先作什麼事?我相信君王、朝代更替都在神手中嗎?
答:因與亞蘭人打仗,重兵集結在基列的拉末。約蘭王負傷回耶斯列,眾軍長趁勢擁立耶戶作王。v15、16耶戶嚴防走漏消息,再按神的吩咐,赴耶斯列除掉約蘭王。

8/18二 列王紀下九章17~29 耶戶殺約蘭王及亞哈謝
一、先後兩使者問什麼問題?約蘭問什麼問題?耶戶怎樣回答?我不遵行神的話,卻渴望平安嗎?
答:使者問:平安不平安?約蘭王問:耶戶啊,平安嗎?耶戶說:你母親耶洗別的淫行邪術這樣多,焉能平安呢?人渴望平安,卻不順從賜平安的神。

二、v25耶戶要求軍長畢甲作什麼?為什麼?混亂時,我仍按神的意思行嗎?
答:耶戶要求畢甲把約蘭王的屍體拋在耶斯列人拿伯的田間。因為耶和華必在拿伯的田上報應亞哈,凡屬亞哈的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參王上廿一24。

8/19三 列王紀下九章30~37 耶戶殺耶洗別
一、耶洗別聽見耶戶的消息,就作什麼?她怎樣稱呼耶戶?結果如何?
答:耶洗別擦粉,梳頭,從窗戶往外觀看。她稱耶戶殺主人的心利,明知大難臨頭,仍不悔改。結果太監把她從窗戶扔下去,血濺在牆上和馬上,人把她踐踏。

二、v34耶戶怎樣稱呼耶洗別?為何不能埋葬她?我敬畏神,不敢得罪祂嗎?
答:耶洗別是被咒詛的婦人。因為狗來吃她的屍體,只剩頭骨、腳和手掌。這正應驗耶和華的話,耶洗別的屍首,必在耶斯列田間如同糞土,人不能分辨。

8/20四 列王紀下十章1~11 亞哈眾子被殺
一、耶戶向撒瑪利亞和耶斯列的首領提出什麼挑戰?首領們有什麼反應?我依靠神或依靠人?詩一一八8、9
答:他們有亞哈的眾子和車馬、器械、堅固城,可以推選一位作王,為亞哈家爭戰。首領們卻甚懼怕,不敢與耶戶相爭,甘願作耶戶的僕人,順從耶戶。

二、亞哈有多少兒子?誰殺了他們?v9、10耶戶指出這事有什麼意義?即使惡人橫行,我仍相信神的話必定實現嗎?
答:亞哈有70個兒子。撒瑪利亞教養他們的尊貴人殺了他們。這是應驗耶和華藉以利亞所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一句沒有落空。

8/21五 列王紀下十章12~17 耶戶殺盡亞哈全家
一、耶戶往撒瑪利亞去,遇見哪些人?他們正要去作什麼?結局如何?為什麼?
答:遇見猶大王亞哈謝的弟兄們42人。他們要去問候以色列王約蘭和約蘭王的兄弟(太后指耶洗別,太后的眾子就是亞哈的兒子七十人)。他們被殺死在剪羊毛之處的坑邊,因為他們與約蘭王和他的弟兄們沆瀣一氣,多多行惡。

二、誰來迎接耶戶?耶戶要求怎樣相待?v16、17他怎樣為耶和華熱心?我遵行神的命令,除去一切惡行嗎?
答:約拿達來迎接耶戶。耶戶要求真誠相待。v16、17耶戶到了撒瑪利亞殺盡了亞哈家剩下的人,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

8/22六 列王紀下十章18~28 耶戶除滅巴力
一、耶戶怎樣招聚所有拜巴力者?怎樣除滅他們?我嚴厲除掉根深蒂固的壞習性,不給罪惡機會嗎?
答:耶戶首先取得人的信任;再以向巴力獻大祭的名義,叫所有巴力先知和祭司都到他那裡;又宣告嚴肅會,派人使所有拜巴力者都聚集在巴力廟內;叫他們穿上禮服。耶戶獻完祭後,一聲令下所有拜巴力者都被殺死。

二、耶戶除掉巴力先知、祭司後,又怎樣除掉巴力柱像和巴力廟?我除掉一切符咒、偶像、圖像、算命占卜器具,不給撒但機會嗎?
答:他將巴力廟中的柱像都拿出來燒,毀壞了巴力柱像,拆毀巴力廟作為廁所。

8/23日 列王紀下十章29~36 耶戶仍犯拜金牛犢的罪
一、耶和華怎樣稱讚耶戶?應允什麼事?只是他仍有什麼弱點?我願盡心遵守神的話語嗎?
答:耶和華說:因你辦好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照我的心意待亞哈家;你的子孫可以坐以色列的國位直到四代。只是耶戶仍未完全歸向神,不離開拜金牛犢的罪。耶羅波安為了權位鞏固,不惜引誘百姓拜金牛犢。

二、v32耶和華作什麼事?有哪些地方被攻擊?參申廿八25。
答:耶和華才割裂以色列國,使哈薛攻擊以色列的境界,就是約但河東的基列全地,就是迦得人、流便人和瑪拿西人的地。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