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旋律(四) 劉幸枝 2020.08.23
講壇 我心旋律(四) 劉幸枝 2020.08.23
讀經:詩篇100篇

所以什麼是敬拜,敬拜就是把當得的榮耀歸給神,我也追過劇,我在網路上追劇,可是很奇怪,整齣劇結束了,突然你覺得好失落、好虛空。然後,你去棒球賽搖旗吶喊,可是比賽結束了,你走出球場,你好空虛。但是敬拜不一樣,人對人歡呼和來到上帝面前敬拜神、對神歡呼,完全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呢?就是敬拜神,你的心靈會得到滋補,而且越來越被充滿。所以什麼是敬拜?就是讓那位坐寶座的來做王,然後把我們的掛慮、煩躁、自我、憤怒,一切的偶像都趕出來,就是讓耶穌基督來做王,讓祂引導我們到青草地、到可安歇的水邊,甚至在敵人的面前為我們擺設宴席。

相信各位對一個人不陌生,就是音樂之父巴哈,他是德國人,17世紀巴洛克時期很有名的一位音樂之父。他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巴哈在每一次作曲之前,都會在稿子上寫兩個字母,用英文字母發音的話叫做JJ,其實是兩個拉丁字母的縮寫,叫做Jesu Juva,意思是耶穌幫助我。巴哈整個曲子創作完成之後,他又會寫SDG,這三個字母同樣是三個拉丁文的縮寫,Soli Deo Gloria,意思是榮耀頌讚歸給主。巴哈是一位敬拜神的人,在他過世之後,有人發現他大量的藏書,竟然是講道集以及聖經註釋。如同巴哈的兒子說的,他說我的父親在每次作曲之前,都會很勤奮的研讀聖經,他希望是神的話澆灌在他身上,以致於他能夠在上帝話語的引導當中,去從事樂曲的創作。所以有人稱巴哈為第五部福音書的作者。

巴哈即將過世的前夕,家人都以為他快要死了,沒想到他竟然經歷了十幾天的迴光返照,就在那短短十幾天甦醒當中,他快速的寫下了「賦格的藝術」。我想任何喜歡音樂的人,特別是喜歡巴哈的人,應該對「賦格的藝術」不陌生。有人說巴哈的這部作品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難爬的一座山,是巴哈生前留下來的密碼,因為巴哈和聖經裡頭,特別是舊約部分,好像很喜歡使用數字七,甚至會有一些數字的密碼是很雷同的。巴哈在「賦格的藝術」這部作品當中留下一些音樂密碼,但是這些音樂密碼是他信仰的告白。他寫到239小節的時候,突然中斷了,有人說他死了,所以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是後來的世代有更多人說,並不是如此,應該是巴哈刻意讓「賦格的藝術」沒有寫完。有一位很有名的音樂家叫做陳必先,她在導聆巴哈的「賦格的藝術」就說,巴哈在過世前夕所寫的這樣一首磅礡的曲子,是他對上帝的告解,因為整個「賦格的藝術」從D這個音開始出發,建構這部偉大的作品,為什麼選D開始呢?因為拉丁文Deus,就是上帝,然後這部作品寫到最後未完成,而且巴哈把他的名字,他是德國人,他的名字Bach化作音符,融入在「賦格的藝術」當中,彷彿是在上帝的面前說,在祢寶座前,我出現了,也就是「賦格的藝術」成為他告別這世界最後的敬拜禮讚,他跟上帝說我的生命永遠都是以祢做為起點,但是我接下來要去的地方是沒有劃上句點,也就是在世人看來我是死了,但是其實我是進到祢永恆當中,永恆是沒有時間的。所以他讓這一首曲子成為未完成式,也就是持續在進行。陳必先說,透過巴哈的曲子如同為大家打開一扇門,門打開了,你發現裡面的空間好大好大,想一想就像是敬拜,你發現你的心門打開,你進來了,你發現原來你與上帝相遇的空間不會只是在教堂有限的空間,你發現你整個靈都飛昇了。

什麼是賦格?賦格原來的意思是飛翔,有沒有發現以賽亞先知蒙召之前,他看到撒拉弗圍著上帝在飛翔,然後他們不住的在讚美神。有時候我認為,這是我個人的領受,我想應該不會偏離聖經,我相信有一天我們在主裡,我們都已經脫離了地心引力,我們每一位屬上帝的子民都會飛翔。撒拉弗他們在上帝的寶座旁邊不住的飛翔、不住的讚美神,以賽亞看到了嚇一跳,以賽亞的反應是,我是嘴唇不潔的人,且我住在嘴唇不潔的人當中。因為剛才我們看到詩篇100篇,當讚美進入祂的門,當感謝進入祂的院,怎麼進入上帝的門、上帝的院呢?用嘴巴!所以我們的嘴巴是先分別為聖給神,敬拜不是透過講員的嘴巴而已,敬拜也透過我們的嘴巴,所以以賽亞說,唉呀,我嘴唇不潔,我住在嘴唇不潔的人當中,所以神讓撒拉弗用火炭的火潔淨他的嘴,然後他被潔淨之後他才領受了,神才呼召他,使他成為先知傳講神的話。
所以,弟兄姊妹們,聽講道只是敬拜的一環,唱詩、歌頌、禱告、讚美,都是講道裡面的內涵,從家裡到教會,我心旋律,已經開始,不僅是講員的信息,包括各位心中的我心旋律,既使你覺得自己五音不全、靈魂七零八落,但是只要你願意開口頌讚,上帝都會為我們調音。你發現一開始演奏,一定要先拉一下、吹一下,為什麼呢?因為要聽聽看有沒有走音走調,然後神開始在我們的生命當中調音。敬拜是在永恆當中的預演,我們在地上都只是預演而已,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地上預演的時候,都一定要認真的練習。(六月7日主日證道)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