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司書五18-七13 2020.12.07-2020.12.13
靈修默想題目─阿摩司書

12/7一 阿摩司書五章18~20 耶和華的日子
一、v18哪些人有禍了?他們有什麼錯誤?我知要在神前受審嗎?彼前四17。
答: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人有禍了。以色列百姓一向認為,耶和華的日子是耶和華公義審判刑罰仇敵,以色列蒙神高舉光榮的日子;卻不知耶和華的審判要臨到所有的人,自己也要受審判,無法逃脫神對罪惡忿怒的刑罰。

二、v18、20怎樣強調耶和華的日子?v19景況如何?我能通過神公義的審判嗎?
答:重覆強調耶和華的日子黑暗沒有光明,幽暗毫無光輝。人無法逃避神忿怒的審判,好像人躲避獅子,卻遇見熊;逃進房屋以手靠牆,就被毒蛇咬死。

12/8二 阿摩司書 五章21~27 虛空的宗教
一、耶和華怎樣評價以色列的宗教活動?v24祂要求什麼?我表裡如一嗎?
答:神厭惡他們的節期、嚴肅會;不悅納他們的燔祭、素祭和平安祭;不聽他們的歌唱。v24唯願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河滔滔。

二、v25以色列在曠野如何?v26現今如何?v27將有什麼結局?我遠離偶像嗎?
答:以色列曾因拜偶像和不信在曠野四十年。現在他們抬著自己所造摩洛的帳幕和偶像的龕,並神星。所以,必被俘虜到亞蘭大馬色以外的地區。

12/9三 阿摩司書六章1~7 安逸者有禍了
一、v1這些人有哪些令人羨慕之處?有什麼警告?我居安思危嗎?
答:國為列國之首(以色列收復國土,似為列國之首,參王下十四25),人最著名,且為以色列家所歸向,在錫安和撒瑪利亞山生活安逸無慮的人有禍了。

二、應該去哪裡察看?得什麼教訓?他們有哪些錯誤和罪惡?必有什麼結局?我依靠權勢,不依靠神嗎?我貪愛既得利益,不肯除去罪惡嗎?
答:要過到敘利亞的甲尼察看;往大城哈馬;又下到非利士人的迦特。他們的國比你強,境界比你寬仍然滅亡。你們竟依靠國勢強盛,境界寬大,以為降禍的日子還遠;盡行強暴,奢華宴樂,不為將臨的苦難擔憂;必首先被俘擄。

12/10四 阿摩司書六章8~14 死亡審判全面臨到
一、耶和華怎樣嚴肅警告?v9公義的審判將怎樣臨到?我厭惡罪中之樂嗎?
答:耶和華指著自己起誓,祂厭惡以色列的榮華富貴,必將他們都交給敵人。v9全屋內(家)都死亡,人怕到不敢提耶和華的名,所有房屋都毀壞為廢墟。

二、v12、13神指責他們怎樣倒行逆施?必定有什麼刑罰?我堅持公義謙卑嗎?
答:馬豈能在崖石上奔跑?人豈能在那裡用牛耕地?他們卻使公平變為苦膽、茵蔯;驕傲自誇靠自己得著成果。耶和華必興起一國欺壓攻擊他們。

12/11五 阿摩司書七章1~6 耶和華憐憫免受災禍
一、耶和華指示什麼事?阿摩司怎樣禱告?耶和華怎樣回應?我憐憫罪人,知罪中掙扎的無奈痛苦,為之禱告嗎?我相信神是滿有恩慈憐憫嗎?參拿四2。
答:為王割菜之後,菜剛發生之時,神造蝗蟲,蝗蟲吃盡了青物。意即神公義審判來到,將有蝗災。阿摩司禱告,求神赦免,因為雅各微弱,承擔不起。耶和華後悔,說這災可以免了。神後悔並不是神出爾反爾,或作錯決定;而是用擬人法,描寫神因著人的禱告延後刑罰,或人的悔改暫時不罰。神仍按著祂公義和慈愛的原則行事,只因人的禱告或悔改,按人的行為審判。

二、v4耶和華又指示什麼事?為什麼再一次指示?阿摩司怎樣回應?罪人仍不悔改,我願不灰心,繼續禱告嗎?
答:耶和華命火懲罰以色列,火吞滅深淵,險些將地燒滅。因為以色列不悔改,神再一次指示,有火的刑罰臨到。阿摩司再祈求神止息,耶和華再次應允。

12/12六 阿摩司書七章7~9 公義的主,不再寬恕
一、耶和華又指示什麼事?阿摩司如何明白?我讀聖經,禱告,明白主的話嗎?
答:耶和華指示:有一道牆是按準繩建築的,主拿準繩站在其上。阿摩司回答耶和華的話,聽主解釋,才得明白。

二、耶和華如何解釋這異象?阿摩司禱告嗎?我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嗎?
答:耶和華必按祂公義的標準(準繩)審判以色列,必不再寬恕他們。以色列拜偶像中心(邱壇、聖所)必然荒廢,必用刀攻擊以色列(耶羅波安二世的家)。因以色列終不悔改,神公義審判必臨,無法挽回。阿摩司接受神的審判,不再禱告;禱告也無用,參約壹五14。

12/13日 阿摩司書七章10~13 為神擔當誣告及威脅
一、亞瑪謝怎樣誣告阿摩司?我願忠心事奉,甚至被誤會或誣告嗎?
答:阿摩司按照耶和華的指示(v8~9)宣告神公義審判將來到。亞瑪謝卻誣告阿摩司圖謀背叛,因為阿摩司說:耶羅波安必被刀殺,以色列民定被擄去。

二、亞瑪謝怎樣威脅阿摩司?我求主賜受苦的心志,勇敢面對責罵、威脅嗎?
答:要阿摩司逃往猶大地去,在那裡餬口,說預言;不要在伯特利說預言,因為這裡有以色列王的聖所、王的宮殿。他可能遭逮捕或被殺。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