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孤單(二) 陳興蘭 2021.02.28
講壇 永不孤單(二) 陳興蘭 2021.02.28
讀經:詩篇139篇7~12節

二、神不棄不離的愛,顯在死蔭幽谷的壞日子中(8節下)
逃亡生涯,驚心動魄,離死不過一步,大衛卻體認到,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各位弟兄姊妹,你有沒有行過死蔭幽谷的經驗?1948年以色列復國,四圍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要消滅以色列,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湧回聖地,他們拿起武器,捍衛以色列國的生存。以色列全國上下一條心,許多家庭的媽媽,會帶著孩子們製作手工餅乾,送到國防部,然後由軍方將餅乾分送到前線每個軍人手中。

有一個從歐洲回到以色列的猶太青年,他是個無神論者,他認為上帝根本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話,怎麼會容許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原來,他是個「情緒的無神論者」,他在生上帝的氣!這個年輕軍人被分發到前線去守一個崗哨。當他收到軍方派發下來的一小袋手工餅乾,他好開心,正打開來要享受的時候,他發現袋子裡面有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是一個6歲的男孩,這是我跟我媽媽一起做的餅乾。希望你在吃餅乾之前,先禱告!」。

他愣了一下,他是一個從不禱告的人,可是他太想吃餅乾了,因此望向離他100公尺之外的崗哨,那個守哨的夥伴是個虔誠的猶太教徒,常常禱告。於是他跑去請求禱告,那位夥伴很樂意領他禱告,當他們禱告完畢,忽然聽見「轟」的一聲巨響。他回頭一看,原本他負責守護的崗哨,落下一枚砲彈!

禱告救了他,死裡逃生的他,心靈受到巨大震撼,立刻變成一個敬畏神的人,他雖然經過死蔭的幽谷,卻沒有遭害,因為那位常常被他嘲諷的上帝,常常被他否定的上帝,一直在不棄不離地看顧著他,時時看顧,處處看顧,即使到了幾乎「在陰間下榻」的地步,神都願意與他同在!

三、神不棄不離的愛,顯在千鈞一髮的逃命機會中(9節)
「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9節)「就是在那裡,祢的手必引導我,祢的右手,也必扶持我!」(10節)困頓時刻,神給人活命的機會!清晨的翅膀,是指日光而言。展開清晨的翅膀,是指逃亡的速度,逃亡的人一感到苗頭不對,立刻彈跳起來,拔腿飛奔,速度快得要像日光那樣才行!清晨的日光,大清早從東方出現,整天迅速移動,從天這邊,繞到天那邊,傍晚時分,落進地中海裡,天就黑了!感謝神屢次給逃命的恩典,那千鈞一髮的機會,是神給的,在那飛奔逃命的過程中,神與屬祂的人同在,並且加添力量,讓大衛好像雀鳥從網羅裡逃脫,來到海極居住。

四、神不棄不離的愛,顯在悲慘絕望的角落裡(9節下)
「海極」,也叫天涯海角,是一個再也沒有退路的地方;對人而言,是指絕望的角落!時不我予,大衛從東邊逃到了西邊,逃亡的境遇,每下愈況,最後走投無路,只好帶著軍隊,投靠非利士王,從此淪落外邦,窩在洗格拉,這個令人深感絕望的角落。

後來,大衛最不願意發生的事,真的發生了,非利士人與以色列國兩軍交戰。由於大衛長期投靠非利士,算是非利士的外籍傭兵。戰爭爆發,當然只能聽命於非利士迦特王的調度,他硬著頭皮,將軍隊開向亞弗戰場,與以色列軍隊對峙。這種絕望又狼狽的遭遇,真令大衛情何以堪。大衛哪裡忍心對他所愛的以色列軍隊動刀動槍呢?更何況這些以色列的軍兵,都是他過去親自帶領過的袍澤弟兄,若真出手了,那還得了,全以色列人都會認定大衛叛國,將來他怎麼回得了以色列去事奉神呢?可是當下,他的身分是非利士人的外籍傭兵,效忠的對象應是非利士,否則就是背叛詐欺,大衛好慘呀,他陷在兩難之間,現在只有神才救得了他!

縱使在這狼狽不堪的天涯海角,縱使在這悲慘無情的絕望角落,神都奇妙地引導他,扶持他,神為自己的名,引導大衛走義路。事情是怎樣變化了的呢?由於非利士軍長,懷疑大衛這種人,萬一陣前倒戈,跟以色列軍兵聯手,一同攻擊非利士軍隊,那怎麼辦呢?就是這點疑慮,讓非利士王命令大衛離開戰場,不許參與戰鬥。大衛真是鬆了一口氣,率領自己的部隊,又回到洗革拉。是的,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如隴溝的水,任意流轉!即使是最悲慘絕望的角落,神都能翻轉。

我記得永和禮拜堂漆南智長老說的一個故事。有一年他到法國巴黎事奉,一個不信耶穌的男人,憂憂愁愁的來到教會,請求禱告。他很多年前偷渡到巴黎,只能打黑工。過著被剝削的過勞歲月,終於拿到合法身分後,經濟狀況好轉,結了婚,又生了兒子,現在兒子已經滿周歲了。可是他卻發現自己罹癌!因此他決定到教會來,拜託基督教上帝,保佑他的兒子平安長大!漆長老對他說:「你這個人很奇怪咧,你為什麼不求上帝親自醫治你,讓你好起來,由你自己親手把你的孩子扶養長大?」,那人衝動地說:「是,是,是!」。果然在最絕望,最悲慘的角落,神掌權,那人信了耶穌,蒙主醫治,親手把兒子扶養成人。是的,神不棄不離的愛,顯在生命中最絕望,最悲慘的角落裡!(下期待續)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