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祭司耶穌 賴建國 2004.04.18
講壇:大祭司耶穌 賴建國
讀經:希伯來書四章14-16節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最近有兩部電影,引發教會圈子裡廣泛討論。一部是去年夏天才發行的記錄片,「十字架-耶穌在中國」影集,許多人看了覺得非常的感人,每每看到流淚,因為看到中國大陸許多的基督徒領袖,怎樣在極端危險艱困的環境中,為了信仰的緣故,為主作了美好的見證。他們遭逼迫、被監禁、被鞭打、被下放勞改、被迫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但是他們堅定地持守信仰,為復活的基督作見證,他們這一輩的基督徒領袖,不但自己沒有被打倒,而且用生命的見證,繼續支持許多今日受逼迫的信徒。另一部電影,是奧斯卡影帝梅爾吉普遜拍的「基督受難前十二小時」。聽說也拍得非常感人。
一、一位偉大的大祭司(祂是)
1.祂已升到高天尊榮。耶穌復活升天是祂作大祭司絕對優越的證明
我們所擁有的是一位「偉大的」「大祭司」。強調基督實在是一位偉大的大祭司,勝過舊約一切的大祭司。因為祂成就舊約所有大祭司所不能做到的事。舊約時大祭司只能一年一次在贖罪日帶著祭牲的血進到地上聖殿的至聖所,而他們所獻上的祭,並不能除罪。而基督一次獻上自己,就一勞永逸地成就了救贖,而且祂進入天上的真聖所。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四十天顯給他們看,之後祂就被接升天,進到父神面前,坐在父神寶座的右邊。祂不像地上的祭司一樣站著服事,而是在父神的右邊坐下,接受我們的敬拜與讚美。
(1)耶穌的出生。祂是神也是人。超越一切地上的祭司。
(2)耶穌的身位。是君尊的祭司,是按照麥基洗德的等次,是上帝起誓所選立的。
(3)耶穌的工作。祂一次獻上自己,成就永久的救贖大工。
(4)耶穌的榮耀。耶穌復活升天是祂作大祭司絕對優越的證明。祂復活以後,四十天顯給祂的門徒看,然後被接到天上,這正是天上慶祝祂凱旋的日子。天上眾軍迎接祂回來,一同歡呼快樂。(詩四十七5-6,上帝上升,有喊聲相送。耶和華上升,有角聲相送。你們要向上帝歌頌,歌頌。向我們的王歌頌,歌頌。)連地上有人信主,天上都要歡呼歌唱,何況是基督耶穌完成救贖大工,復活升天,凱旋而歸呢。啟三21「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寶座是統治與審判的所在。父沒有放棄祂的寶座,是基督與祂一同坐在寶上。所有治理的權柄都要交給祂。在天上的真聖所裡,坐在父神的右邊。
2.祂是神的兒子(施恩的能力)耶穌(憐恤的心腸)。祂的名字與身位。
祂被稱作神的兒子,是說祂有完全的神性。又稱呼祂的名字是耶穌,是強調祂是道成肉身來到地上的人子。因祂具有完全的人性。因祂具有神(神的兒子)人(耶穌)二性,是人間的祭司絕對沒有的,以此顯出祂超越地上的大祭司。因為祂是完全的人,說明祂能體恤軟弱的人,同情我們面對試探的掙扎。又因為祂是完全的神,祂的救贖功效是沒有限量的,不限於一個人代替另一個人,而是代贖所有的人。
3.祂要我們堅定持守信仰。就是承認基督並順服祂的福音(林後九13)
堅定持守,就像打籃球,抓到球就死命不放。絕不讓對方抄走。在內心方面,就是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上帝,得以成聖。外在行為上,就是力行實踐,殷勤遵守福音的一切命令。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為福音齊心努力。
但是實際上,我們常發現我們自己無法一直堅定持守在主的真道上,所以常常不是我們抓住神,反倒是懇求主抓住我們。人有願意做的心,必蒙悅納,不是照他所無的,乃是照他所有的。我們所有的就是一顆願意順服的心。
二、一位體恤的大祭司(祂能)
祭司的工作,在神面前代表人,為人代禱、贖罪。在人面前代表上帝,把上帝的賜福帶到人中間。舊約時代有亞倫家的祭司,但是基督來了,卻取代了亞倫祭司的職分。
4.祂能夠體恤
「並非不能」是雙重否定的講法,語氣比直接講「我們有一位能夠同情我們軟弱的大祭司」更加強烈。
「同情」不僅是一般對別人不幸遭遇表示同情,而是一種感同身受的經歷,是進到別人的經歷裡去經歷他所經歷的,而且因為祂曾經親身經歷,親身體驗過我們的軟弱,祂的同情同時能夠給予實際的幫助。
許多人最大的痛苦,是覺得世上沒有人能體恤我的痛苦。連上帝也不瞭解。在耶穌的時代,希臘羅馬有二派人生哲學盛行,一是「司多亞派」,倡說神是沒有同情心的,因為神不是人,另一派是「伊壁鳩魯派」,則說神是介乎靈與肉之間的,不食人間煙火,與人世隔絕,也沒有憐恤之心。這樣的想法深深影響當時羅馬世界的人心。但是耶穌是完全的人,祂對人有憐恤的心腸,能做人隨時的安慰者。
耶穌在世上,經歷出生與成長,目睹人間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祂曾親手醫治各種疾病,趕逐各種可怕的污鬼,祂也曾與哀傷的人一起哀哭,叫拉撒路從死亡中復活。祂深知人間的疾苦。祂又忍受人對祂的毀謗,辱罵,唾棄,拒絕,甚至被祂的門徒出賣,祂要忍受孤單受辱,眾叛親離,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親身擔當眾人的罪。
耶穌因有為有人性,且帶著人性的身體復活。祂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羅十四9〕祂與你聯合,祂知道你的痛苦,祂同情你的痛苦,當你受苦的時候,祂與你在一起受苦。有一本書是「共好」,現在可以加上「共苦」。
耶穌被稱作第二個亞當。第一個亞當失敗了,以致今天許多人失敗,就說是我們裡面的老亞當在作怪。好像保羅發出的呼喊,「我想要作的善我行不出來,我不想作的惡,我卻不能不作。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但是仰望耶穌,就曉得被罪所勝不是我們必然的命運。因為耶穌帶領我們向一初試探來誇勝。
5.祂曾受試探
祂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這不是說量的相等,而是質的相似。因為我們不可能說人類所經歷的每一種試探,耶穌全都經歷過。例如,我們今天所經歷到許多的試探,像電腦犯罪、網路色情,都是兩千年前所沒有的。這裡是強調耶穌的人性是真實的,祂所經歷的試探也是真實的,且是多方面的。而且,人所經歷的試探,說到頭來許多都是基本相同的,好像耶穌受洗之後,被引到曠野受撒旦的試探。〔把石頭變成餅,要祂從殿頂跳下去,要祂拜撒旦,就把地上萬國的榮華給祂〕約壹二16把人生的各種試探總括為「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今生的驕傲」。耶穌在世上當然經歷過世人「七情六慾」的誘惑。但是祂卻都能得勝,沒有犯罪。
6.祂勝過試探
只是祂沒有犯罪。耶穌沒有犯罪,不是祂神性的自然結果,而是祂經過強烈的掙扎而勝過試探的結果(五7∼9,十二2∼4)。
來五7∼9「基督在世的時候,曾經大聲禱告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上帝,因著祂的敬虔,就蒙了應允。祂雖然是兒子,還是因著所受的苦難學會了順從。祂既然順從到底,就成了所有順從祂的人得到永遠救恩的根源。」
祂沒有犯罪的可貴,在於祂面對過撒旦最強烈的試探,經歷了試探的全部力量,而仍然不向罪妥協,因此祂今天能夠憐恤並幫助每一位受試探的信徒。摩法特說:「人知道自己失敗時,有人在相同的經歷上沒有失敗,人的安慰與鼓舞由此而生。」
三、一位幫助的大祭司(祂肯)
7.施恩的寶座
聖經提到耶穌基督兩個寶座,一個是白色大寶座,一個是施恩的寶座。今天耶穌成就了救贖的大功,復活升天,被高舉坐在父神寶座的右邊,在天上至聖所與父神同在。祂在那裡為我們日夜代求。因祂體恤我們的軟弱,向我們施恩惠,教我們也在祂裡面,和祂一起勝過試探。
別怕麻煩耶穌,祂樂意施恩,祂預備各樣恩惠,等著我們憑信心禱告來支取。
8.憐恤與恩惠
有人說「得憐恤」是為了過去的犯罪失敗,「蒙恩惠」是為了現今和未來的工作需要。但是多數時候,「憐憫」不見得與犯罪或失敗有關。這裡講「憐恤」特別講到我們有很大的需要。恩惠則強調神對人的恩典原是人所不配得的,也是神白白的賜予。
9.隨時的幫助
坦然無懼,就是大膽的、自由的、滿有信心的,因為知道我們有親近神的權利,不用害怕會被神拒絕,因為必定會被接納,必定得幫助。
「隨時」就是指今天,就是現在,就是我今日所面對的情況、現在的需要。耶穌基督今天在天上,天天都為我們代求。
(1) 患難痛苦的時候。像以色列人在埃及被奴役作苦工,就嘆息哀求,上帝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祂與列祖所立的約,解救他們的苦情。或有人久病不癒,心中痛苦難堪。向主來呼求。
(2) 在遭受逼迫的時候。這可能是這一節所指的主要時候。因為當時信服真道的希伯來人遭受逼迫,(來十章,徒十二1-10)。在這個時候有些種子朽爛了,好些星星從天上墮落。想用自己的智慧謀略尋求解決,肉體的恐懼往往在此時佔據了人們的心。但從這些惡根所結的果子一定是苦的。
(3) 在忍受試探的時候。林前十12-13「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等於說,祂要給我們隨時的幫助。
(4) 在蒙召擔當大任的時候。像亞伯拉罕蒙召「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所要指示他的地方去。」或是他遵命獻上以撒。
(5) 在人生重大變遷的時候。例如:畢業、升學、搬家、結婚、生產、就業、移民、重病、喪親。
(6) 在臨近死亡的時候。這是要放下眼前一切所有的,進入一個肉眼看不見,永不改變的世界,把靈魂交在神的手中。有人說:「人都是孤獨的死去」,這需要一種超出我們自己所有的特殊勇氣,否則無法愉快完成。馬丁路德臨終前,服事他的人問他說:「大師您還持定您一生所傳講的信仰嗎?」他說:是我,我相信。
怎樣可以得到這幫助呢?就是藉著禱告,向祂祈求。傑西便尼的女老闆捐錢給美國東部一所大學,芝加哥大學的人聽了,跑去拜訪她,您住在芝加哥,怎麼捐錢給東部的學校,反倒沒有捐錢給近在咫尺的芝加哥大學呢?她說:你們從來沒有問過我啊!好像主耶穌的應許:「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尋找的就尋見,祈求就得著。」即使苦難痛苦當中,我絕不動搖我的信心。(三月7日第一、二堂主日信息)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