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奇滿我家─凡事忍耐 林芳治 2005.07.03
講壇 希奇滿我家─凡事忍耐 林芳治 2005.07.03
讀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7-8節上、13節
過去將近三十五年我是在校園團契學生工作服事。1970是我第一階段的學生工作,一直到1990進入第二階段。前面20年我在大專工作,到90年代,神給我一個帶領和負擔,讓我從事青少年工作直到現在。我發現70、80年代面對的是所謂的現代主義思潮,是理性的時代;90年代則進入後現代時代。過去強調客觀的理性,後現代強調客觀的經驗,整個時代思潮完全不同。90年代新新人類受後現代的影響,但不管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現代或後現代,影響青少年的還是家庭。今天的青少年事工應該是以家庭為本的青少年事工,將青少年的家庭、父母納入範圍,也就是教會要更看重家庭事工。

以家庭為本的青少年事工
從兒童進到青少年,家庭對一個青少年的成長非常重要。青少年就像清晨的甘露,充滿朝氣。可是現在的青少年一到國中就有很大的壓力——從學校、父母來的升學壓力。本來上帝創造青少年是充滿朝氣,但現在身心靈都壓垮了,所以青少年的成長就有困難。

「希奇滿我家」這本書是盼望青少年的家充滿了希望和奇妙。青少年在上帝面前應該是充滿希望,像清晨的甘露。甘露存在的時間很短,青少年是從兒童到成年的一個過渡期,這個階段的青春充滿朝氣,但很快就要過去。

當家中有青少年,父母要學習回轉成小孩子,讓希望和奇妙充滿家中。為什麼父母要回轉成小孩子的心態?在馬太福音十八章1-4,有人問耶穌誰是天國最大的,耶穌找了一個小孩到面前,說要回轉像小孩一樣,這樣的人在天國是最大的。這個意思就是小孩在上帝面前是那麼謙卑、順服。父母在主的愛裡有愛和順服的時候,神國就在其中,上帝就要在他身上掌王權。

但父母想掌王權,關心孩子,盼望他將來有前途,所以就開始用權威,忘了父母和青少年在上帝面前都要一起成長。

如何讓「希奇滿我家」?基督徒父母應該回轉到小孩子,願意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到青春期有新的蛻變,父母也要在基督裡跟著一起調整、一起成長。父母若不回轉像小孩子,陪著青少年一起成長,希望和奇妙就很難在家裡。我們的家是誰在掌王權?許多家庭都掛著「基督是我家之主」,但我們是不是能像小孩一樣謙卑,把自己的子女仰望給上帝,在基督裡學習陪孩子一起成長?如果這樣,耶穌才是我們家之主。

信、望、愛的實踐
有信、有望、有愛,這是如今常存的。若是一家人、父母和子女在這個階段是有活潑信心的關係,上帝就與我們同在,我們在上帝裡的生命就會成長。未來是未知的、不確定的。對於青少年我們都會擔心,盼望他的未來是成功的、屬靈的、能被上帝所用。可是「未來」是要和孩子一起學習的,在基督裡是有光明的盼望,有信、有望。雖然未來不確定,但我們用信心抓住上帝的應許,因著信,我們依靠上帝有盼望。雖然眼前可能看到孩子叛逆,或是講了好多次他又再犯,但那就是青少年的現象,他青春期荷爾蒙分泌愈來愈多,身心靈要重新適應,而且他的心智也在發展,開始想東想西、會質疑、盼望有自己的成長空間,所以會有獨立,也就是叛逆的現象。但父母不要擔心,這是上帝給的,青春期必須這樣,他才能成長。因此,重要的是學習有信、有望。

更重要的是學習在基督裡的愛。這個愛不是親情、友情、感情的愛,而是從上帝來的愛,是永不止息的愛。永不止息的意思是不會中斷。我們的愛有限,但這種愛會不斷激起、澆灌給我們。永不止息的另一個意思是不會失敗,在任何困難、環境中不會被隔絕,是一種全勝的愛。這種愛不只是一種感情,這從上帝而來的愛,這種愛不止息、不失敗。它是有理智上思想的愛,有真理、有原則在其中,它有理智上的探討、判斷、引導,也有意志上的決定。在聖經中,上帝藉著耶穌基督和祂自己的話把這種愛啟示出來。

在這種愛裡面,我們願意和子女一起學習,這種感情就是不止息、永遠得勝的愛。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信很重要,能夠建立與神的關係;盼望是對未來有把握、有榮耀的盼望,知道神在前面帶領,必有預備、必有計劃。而「最大的是愛」,意思是這種愛是上帝的本性、是生命,我們從神生的,就要彼此相愛,親子關係是這種愛中建立起來,不是只從父母的愛、親情的愛、朋友的愛、情感的愛建立起來。青少年需要這種愛,這種愛是超越親情、朋友、情感之愛。我們要在這種超越的愛、得勝的愛裡面。

凡事忍耐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講的是愛的價值,4到7節講到愛的美德,8到13節講到愛的勝利、永不止息的愛。在第二段愛的美德中,我們看到第4節一開始就講到「愛是恆久忍耐……」而最後一句是「凡事忍耐」,所以,從第4到第7節,開始和結束都強調忍耐,可見忍耐是有其重要性的。

忍耐會讓EQ提昇。研究顯示IQ高,人生、家庭不一定成功。EQ高,有好的人際關係,成功機會反而較大,所以父母要注意孩子的EQ。特別在青春期成長階段,EQ非常重要,人格的建立、關係的建立與學習都在這個時間。他們會在錯誤中學習、成長,但他要有機會、又有帶領、要有教導、要有好的輔導和好的信仰,讓他學習EQ。因此,當孩子進入國中後,基督徒父母要注意他的EQ,EQ、IQ兩者要平行,使他在青春期上帝要他身心靈全人成長的時候,不至於只偏於IQ而使全人成長受到傷害。

最近又有所謂的AQ,就是抗逆性、也是抗壓性。縱觀聖經,我們看到起初教會的抗逆性AQ都很高,信主的人面臨的壓力都很大。有些人甚至面臨死的壓力,像保羅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抗壓性非常強。他說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神藉著聖靈把愛澆灌在他身上。雖身處壓力,卻能在基督的愛裡繼續完全、能夠突破,所以四面受敵不被困住。因此,基督徒生命的抗壓性應該是比任何人都強。

患難生忍耐
患難生忍耐,就是在種種壓力下能夠學習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是一種品格、一種成熟,所以,忍耐是一種很美的品格。聖靈的果子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忍耐是聖靈的果子。在帶領青少年上,我發現EQ、IQ、AQ三者都要關心,學業很重要、心智的成長很重要、EQ也很重要,必須以三角的理念來設計與父母家庭、教會團契的關係,讓青少年在基督的愛裡成長,讓教會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是正常、健康而且能被上帝所用。

什麼叫做忍耐?忍耐有容忍的意思,就是不被激怒。聖經說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惹氣就是激怒。若沒有忍耐,這很難做到。

忍耐的第二個意思就是有耐心長久等待、不急躁。青少年就是這樣,像迂迴的道路,一下子好、一下子壞,所以要久久等待,在不同的狀況下學習忍耐。可是忍耐要有恩慈,恩慈就是良善和仁慈的總和,意思是要善待那惡待自己的人,把自己獻上、願意服事他人,是一種僕人的美德。所以父母要忍耐、還要有恩慈。

結語:在基督裡學習會變成在愛裡。愛是神的生命,這生命是有忍耐的生命。當我們願意這樣學,神的愛會產生忍耐,一個美好的品德,使教會充滿希奇、家中充滿神的救恩。 (五月22日第一、二堂 李文英記錄)



這篇文章來自 台北基督徒南京東路禮拜堂 NKEC on WEB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

來源網址:
http://www.nkec.org.tw/group/html/modules/sections/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d=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