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堂感恩 甲子憶新堂 陳慕川 2011.08.07

獻堂感恩 甲子憶新堂 陳慕川 2011.08.07

從上海到台北
筆者常以詩篇九十篇提醒自己,「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神安排我在上海度過二十五年,在臺灣住了二十五年,在加拿大超過二十五年。

六十多年前,我從上海乘輪船到達基隆,上岸後好不容易找到火車站,才搭上開往臺北的慢車。由於事前一位學長的介紹,能在省政府獲得一份公職。

那時,若聽見有人說國語,如同見到自己的鄉親。好不容易又認識幾位是基督徒,便一同去參加講國語的「青年會青年團契」,其他多是講臺語的長老教會。

說也奇怪,這個團契並不是屬於青年會,只是幾個青年借用(不是租用)青年會的小禮堂聚會。後來,青年會總幹事鍾啟安也提出異議,認為「青年會青年團契」頗不合理。

從團契到新堂
參加團契的人數漸漸多起來,來的人有成年人、老年人。其實主要的聚會是主日崇拜,我們沒有傳道人,當然也沒有牧師、長老,負責帶領我們的,初期有:張國勳、吳勇弟兄等人。

主日講道通常是邀請路過臺北的牧師、傳道人,有國外的宣教士,和著名的培靈家、佈道家。團契的事工後來才增加有擘餅、禱告會、查經班、姊妹會、佈道會、唱詩班。所以那時的「團契」頗有「教會」的規模。

常在我們中間講道的是一位屬靈的長者盧祺沃牧師,他在南京東路(那時尚是郊外尚未分段)有一塊地,他看到我們「團契」的需要,便以合法的手續轉移(從略)給團契使用。於是有籌備建堂委員會,堂建成後,稱為「南京東路禮拜堂」,通常稱為「新堂」。而借用青年會的青年團契仍照過去繼續有聚會。

至於後來才發展有分區、分堂的聚會,乃是弟兄姊妹熱心事奉的好見證。

從蒙召到神學
在五十年代新堂建立前後,吳勇弟兄患了癌症,後蒙神醫治,這是臺北眾教會均知道的大神蹟。在這期間,團契中不少弟兄姊妹蒙神恩召,願獻身作傳道人,前後投考浸信會神學院的,約有十多人,筆者就是其中一人。

我們自神學院畢業後,很少回到團契或新堂事奉,神藉著我們分散到臺北以外的教會工作,但我們並沒有忘記六十多年前在團契時代,那一段同心事奉的甘甜。
求神賜我們有感恩的心,也會好好地數算過去以及今後的日子,叫我們在祂恩眷下,得著智慧的心。

查詢其它....more 查詢其它....more
[ 回到 TM1 葡枝園地 生命見證 | 查詢其它....more | 列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