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與付託(上) 沈明鋒 2008.12.14

講壇 重建與付託(上) 沈明鋒 2008.12.14

讀經:約翰福音廿一章15-17節

今天這段經文,是一般信徒都很熟悉的。我們知道四福音書是記載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完成救贖工作的重要歷史;其中馬太、馬可、路加這三本福音書的結尾,都提到主耶穌託付的福音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或是「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但是在約翰福音書的結尾卻看不到類似的託付,而且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當讀完第20章,好像約翰福音這卷書就應該結束了,怎麼又突然冒出第21章呢?第21章初看之下,好像是約翰福音書的附錄或補述,然而當我們仔細的讀,就會發現這第21章的記載非常重要,可以說是從福音書轉引至使徒行傳歷史中間的必要橋樑。

一、追憶前景,認清自我
彼得挫敗、沮喪 / 重拾舊業打魚
在約翰福音21章,出現一位焦點人物就是彼得。福音書裡面提到的彼得,常常展現出一馬當先、勇往直前的性格,他的言行儼然就是門徒中的領袖。可是當知道耶穌復活以後,彼得卻仍像鬥敗的公雞,非但沒有奮興起來,反倒是非常的挫敗與沮喪。其實彼得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因在他跟隨主耶穌三年半的時間裡,親眼目睹過多少的神蹟奇事—醫病、趕鬼、死人復活,沒有想到當主耶穌面對苦難的時候,他自己和門徒們竟都做鳥獸散,未在主耶穌最孤單的時候陪伴在旁。彼得自忖實在是不配再稱為主的門徒,更不能做為門徒的領袖;雖然內心很想能夠見主,可是真的沒有臉去見祂。因此,他選擇回老家加利利,要回去打魚,結果有六個門徒主動說要跟著他,七個人也就重操舊業打魚去。21章3節說「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麼」,他們雖然整夜勞力,卻毫無所穫。天將亮的時候,聽見岸邊有人向他們說話,要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結果就真的捕到了153條大魚。這時候,約翰馬上警覺到對他們說話的是主耶穌,因為過去也曾經有過相同經歷。有一次他們在加利利海打魚也毫無所穫,耶穌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結果就捕獲裝滿了兩條船的魚。當約翰認出是主,彼得就很直覺地立刻跳入海中,向岸邊行,想要去見主。我相信當彼得一跳下海中,一面向主走去,一面就後悔自己的衝動;想到自己曾經背叛主,現在到底要拿什麼臉去見主呢?

認知自己不可靠 / 曾三次不認主
等其他門徒都上了岸,就看見主耶穌已經在岸邊預備了食物;在炭火上有魚、有餅,耶穌要他們來吃。門徒與主共進早餐的時候,心裡一定很不是滋味,他們眼睛根本不敢看主,也不敢講話、不敢發問,因為他們心中有太多的虧欠。那日當主耶穌被捉拿的時候,他們不應該離棄主的;而今他們本該照主的吩咐往約定的山去,不應該出現在加利利海邊打魚的…對彼得來說,這時內心裡的衝擊更大。當他看到岸邊的炭火,腦海中必然再次浮現大祭司院子裡的那幅情景—耶穌被抓、被凌辱,彼得只敢遠遠地跟著;因為天寒就挨近炭火取暖,大祭司的使女看到彼得就說:「你素來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彼得卻馬上回說:「我不認識這個人。」第二次又被指認的時候,彼得反駁說:「我發誓不認識這個人!」到第三次,彼得甚至詛咒說他不認識耶穌。現今當他坐在炭火旁,心裡一定非常的羞愧,想到過去也就是在炭火邊曾經三次不認主,今晨在炭火邊竟是在享受主供應他們的食物。當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時刻,立時雞就叫了,現在也正是黎明的時候…類似的時間、情景,勾起彼得無限的回憶,悔恨深深地刺透他的心,彼得的頭一定更加的低垂。彼得深深知道自己實在一點都不可靠,在面對困難時竟然會詛咒不認主。

約翰的兒子西門 / 本是軟弱善變
彼得羞愧自己的軟弱與善變,但是耶穌並沒有責備他。剛才讀的經文告訴我們,當門徒吃完早飯,耶穌對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耶穌這時稱呼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這不是平常主耶穌會對彼得的稱呼。彼得的思想回到當弟弟安得烈帶他第一次去見耶穌的那日,主耶穌說:「約翰的兒子西門,從今以後你要改名字,你不要叫西門,要叫磯法。」磯法就是彼得,一個是希臘文,一個是亞蘭文。主耶穌為什麼要給彼得改名字呢?原來「西門」的詞意是指細沙,是不穩定的;而「彼得」是石頭的意思,代表堅固可靠、不易改變。我們認識的彼得雖然是個行動派,但是他嘴巴所說、所承諾的,卻常常做不到。這時刻耶穌特意使用「約翰的兒子西門」來稱呼彼得,再次把彼得的思緒拉回到三年半前初次見面的情景。相信當下彼得內心一定會有這樣的想法:「主阿,我本來就是叫西門,是祢改叫我做彼得的。當時祢認為我是可靠的,顯然祢是看錯人了。我是何等的善變與脆弱,我壓根兒就是不可靠,更不配當門徒跟隨祢。」那個清晨,主耶穌想必是要讓彼得知道:「過去三年半裡,你表現得好像很勇敢的樣子,但你根本不須要裝強,我完全知道你的軟弱;可是我並沒有看錯人,我叫你彼得,因為我認識你,我對你有很深的期待。」主耶穌曉得彼得的本相並且完全接納,雖然他曾經三次不認主,但主耶穌不但沒有責備,還貼心地供應他們的需要。

二、接納信任,託付使命
愛主比這些更深麼 / 願否捨棄一切
耶穌只是問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但當聽到耶穌如此的提問,彼得的心又再次被刺痛,就像是主在問他說:「彼得,你愛我真的比其他這些門徒愛我更深嗎?」因為在耶穌預言自己要受害的那天,彼得就曾誇口說:「就算眾人都跌倒,我卻永遠不會跌倒。」實際上彼得仍像其他門徒一樣逃命,甚至還起誓、發咒說他不認識主。當聽到主問說:「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又像是主在問彼得說:「三年半前,當我呼召你的時候,你捨下了漁船、漁網願意來跟隨我。你若愛我比這一切東西更深,為什麼現在又回到加利利拿起漁具捕魚呢?」一次又一次的問,讓彼得澈底認知雖然自己嘴巴說愛主,但當面對挑戰須要付上代價的時候,自己就軟弱、退後了,他實在沒有辦法真正的愛主。彼得因此不敢抬頭,只好小聲地回答說:「是的,主阿,祢知道我愛祢。」如果彼得真覺得自己夠愛主,他大可以直接回答:「主阿,是的,我愛祢!」所以到第三次,彼得只有十分難過的說:「主阿,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彼得心裡可能還有這麼一段話沒說出口:「主阿,祢知道雖然我心靈願意,可是肉體卻軟弱;雖然我想勇敢承接挑戰,可是我卻三次不認祢…,祢知道我真的很想要愛祢,只是我沒有辦法做到…」

聖經這段對話中三次提到「愛」這個字,在原文的意思是有程度上的區別。主耶穌第一次與第二次問話中用的「愛」字,是指至善、至高、無條件的一種愛,是必須委身奉獻、付上代價的。而彼得三次回答所用的「愛」字,都是指一般友誼、情感的愛,這種愛是有條件的,當須要付代價、須要犧牲的時候,就會大打折扣。第三次主耶穌問話改用的「愛」字,與彼得所用的「愛」字是一樣的,是屬於情感的愛。我想主知道彼得根本達不到那「至愛」的標準,就改用人際情感的愛來問彼得說,就算是屬於友誼、情感的愛:「你真愛我嗎?」在彼得的回答裡,就好像是在表達說「主阿,祢知道我愛祢。雖然我實際表現出來的生命實在軟弱,無法符合我內心想的或是嘴巴所說的,但是主,請祢不要看我的行為,請祢只看我的心,祢知道我心裡真的想要愛祢的…」這就是人所謂的愛,實在是非常、非常的有限。
(下期待續)

查詢其它....more 查詢其它....more
[ 回到 A14 沈明鋒長老信息 | 查詢其它....more | 列印模式]